李毓龙团队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奖项
1月19日,中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度中国、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发布仪式在京举行。会上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和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。
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毓龙团队的“‘多巴胺荧光探针’为神经递质研究提供新工具”研究成果获得了2018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奖项。
“多巴胺荧光探针”为神经递质研究提供新工具
李毓龙研究员(左二)上台领奖
李毓龙:
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、北大-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,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
实验室研究领域:
人的大脑由数十亿的神经元组成,后者又通过数万亿的突触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。不同种类的神经元经过或远或近的投射,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进行信息交流,实现感知觉、决策和运动等高级神经功能。
研究大脑的最大挑战在于脑的高度复杂性。我们实验室集中在神经元通讯的基本结构突触上,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:一是开发前沿的工具,即开发新型成像探针,用于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解析神经系统的复杂功能;二是借助先进的工具探究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,特别是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对神经递质释放的调节。
具体而言,对于工具开发,我们集中于:
1-结合光遗传学和荧光成像,无损伤性的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电突触连接。电突触的异常可导致耳聋、癫痫、脑部肿瘤和心脏功能异常等疾病。
2-开发可遗传编码的检测神经递质/调质的荧光探针。神经递质/调质是神经元化学突触传递的关键介导分子,与感知、学习和记忆以及情绪密切相关。
利用上述荧光探针,我们的功能性和生理性的研究集中于:
1-结合生物信息学、分析化学、生物化学、生理学和成像学方法,系统地探索和鉴定潜在的新型小分子神经递质。
2-研究神经元中重要的分泌性囊泡“高密度核心囊泡”的蛋白质组学,分析囊泡内的神经肽组成。这些神经肽对于调节食物摄取、侵犯性行为和生物节律有重要的调节作用。
3-寻找上述新型化学递质/调质小分子的对应受体,即寻找“孤儿”受体的配体。
4-结合双光子成像和可遗传编码的荧光探针,使用果蝇和小鼠作为模式生物,研究嗅觉传导或睡眠过程中脑的工作机制。